西南民族大学新闻网12月13日讯 今日上午,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主办,西南民族大学和四川大学承办的“藏羌彝走廊的文化资源及民族遗产的符号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暨协同创新中心工作会在航空港校区南区国际学术会议厅举行。
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项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中心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曹顺庆,国家民委教科司综合处处长安燕,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西南民族大学校长曾明,四川大学副校长许唯临,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吉克跃林,内蒙古大学副校长额尔很巴雅尔,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李正元,重庆文理学院副校长谭宏,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汤晓青,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进文,四川作协主席阿来、北京大学教授蔡华、厦门大学教授彭兆荣、南开大学教授刘俐俐以及来自法国西巴黎•南戴尔•拉德芳斯大学教授阿伯特•皮埃特,意大利佩鲁贾大学研究员潘丹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副校长王永主持。
王康副厅长代表四川省教育厅作了讲话,就四川高校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参与2011协同创新计划作了强调。中心理事会常务理事长、校长曾明代表西南民族大学致辞,表示西南民大定将积极整合已有的优势资源,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力争为中心下一步的培育工作做出更多贡献。牵头单位代表、四川大学副校长许唯临,协同单位代表、内蒙古大学副校长额尔很巴雅尔也分别作了讲话对协同单位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对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在热烈的掌声中,牵头单位代表、四川大学副校长许唯临和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项楚,核心协同单位代表、西南民族大学校长曾明、党委副书记吉克跃林共同为“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揭牌。揭牌仪式推动了中心与核心协同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的协同关系,标志着中心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开幕式同时举行了协同单位合作协议互换仪式和向中心特聘专家颁发聘书仪式。
开幕式后,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扩大会举行,理事会成员单位的负责人对2015年中心申报省级中心评审、人才协同培养、加强智库对策研究、推动网站建设等工作进行了商议。会议认为,中心自成立以来,协同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今后应继续完善中心协同机制,相信该中心将在我国多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促进中华中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凝聚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3日下午和14日,“藏羌彝走廊的文化资源及民族遗产的符号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将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别专题”、“民族文化的符号学研究专题”、“藏羌彝走廊的文化资源”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据悉,本次会议由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主办,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联合承办,中心核心协同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中心主要参与单位重庆文理学院代表,以及来自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科学院、法国西巴黎•南戴尔•拉德芳斯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意大利Perugia 大学等相关机构和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和中心工作会议。
西南民族大学作为“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协同单位,按照中心培育规划和要求,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整合资源,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搭建了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资源研究的平台,组建了民族文化资源及其信息化处理、藏羌彝走廊的藏族文化资源研究、藏羌彝走廊的彝族文化资源研究、藏羌彝走廊的羌族文化资源研究、藏羌彝走廊的民族文化资源与社会治理研究、藏羌彝走廊濒危语言保护研究等6个团队;积极支持与鼓励学校教师开展中华多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凝聚相关的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2014年“藏文世俗法规古文献整理与研究”、“云贵川百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研究”、“藏族哲学通史”同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立项。同时,近年来,学校的专家学者还承担了86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奠定了厚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2014年,西南民族大学专家学者先后撰写了多篇调研报告和对策建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批示,为智库建设做出了贡献。





(新闻中心 康坤全 叶斓琳 李艳 田宇)